• 人物访谈 | 李秀玲

    人物访谈 | 李秀玲

    [摘要] 风雨天易装饰VS卡乐设计工作室创始人 李秀玲 99CAD:上次去了您的工作室,印象挺深的,能简单说明下工作室的设计吗? 李秀玲:好的,本着节约成本的原则,我选择了一个面积不是很大的空间作为工作室,在布局上就以舒服和富有个性为主,一进门打破了常规加玄关的设计,把整个厅区做成迷宫般的感觉,使客户进来先经过时光隧道在进入世外桃园,工作室是以乡野古朴风来定位的,主要是为了我们的创作环境仿佛置身与大自然中,中间混了点马头墙的徽派元素,使空间变得休闲而不失韵味。        99CAD:卡乐设计工作室,卡乐这个名字很特别,为什么会想到这样的一个可爱的名字?  李秀玲:卡乐是我弟弟给起的,呵呵,主要是由color(颜色)的谐音,弟弟当然是希望我能走向国际,也是他的一种美好愿望吧,当然我也会一直坚持不邂下去。     对于设计师的角度而言呢,也可能我是个女生,对色彩的把控也是非常敏感的,色彩是永远都不会枯竭的创意源泉,每种色彩都代表着一种含义、一个情绪或是一段故事。当多种色彩在同一屋檐下并存时,家就会变得如童话般不可思议。   99CAD:李老师真是个会生活而又专业的设计师,呵呵,那么您觉得设计师应该以什么样的态度来对待设计? 李秀玲:真正的设计师,是系统的考虑业主的需要,站在业主这边一起去做一些事情。如果业主有自己喜好的,只能是我们去尊重他们,按着他们喜欢的来整理出一套适合他(她)们审美的东西。真正的设计拒绝矫揉造作的抒情!设计本身就是商业行为,业主付了钱,拿到一套设计师很满意而业主却很没感觉的东西,业主怎么想?为了满足设计师秀自己吗?我们不是艺术家,设计也不是艺术,而生活才是艺术!设计师应该是整个装修的主导者,从前期的设计到施工,再到后期配饰,应该是流程性的服务,而不是一锤子买卖。好的设计师,应该对于自己的作品追求完美,而这个完美并不是装修材料多好、装修效果多绚丽,而应该是走入业主内心有多深刻。    99CAD:如今有很多设计公司和装饰公司,您觉得风雨天易在如此激烈的竞争中有什么样的优势? 李秀玲:风雨天易装饰选择以工作室的形式生存下来主要也是一对一式的服务业主就相当于业主花很少的钱请了一位属于自已的“私家设计师”。我们的独特之处在于设计灵感的作意与品味、工艺的精湛以及着重强调“意境”楖念。     目前装饰公司比较规范的管理,承诺质保,比较省心,且“免费设计”是大多数选择装饰公司的朋友的心理。但较高昂的半包费用,千篇一律流水线式的设计,往往让一部分思想前卫但又没多少经济基础的年轻人对装饰公司“敬而远之”。再加上提倡“轻装修重装饰”的今天,装饰公司那种“只管装修,不介入装饰”的运作模式,更是与人们崇尚个性的思想有着不可调和的矛盾。      而“马路游击队”:有很大一部分业主,或许是对装饰公司的不信任,或许是因为装饰公司高高在上的费用,这部分人会选择找朋友或邻居介绍干活好信誉好的施工队做“半包”或“散工”。无疑这种装修方式省钱,环保指标敏感的辅料还可以自己亲自去买,这样可以踏实放心。但同时,这种方式装修的业主对自己的家通常没有一个系统的设计思路,往往是套用邻居或朋友家的装饰样式,毫无个性而言。或者本身对装修的想法很多(现在各种渠道大量的参考图片和案例是产生很多想法的原因之一),但就是不知道怎么整合到自己的家中。这里面有整体协调、取舍搭配的欠缺,有施工实现经验的欠缺(包括尺度把握、施工工艺、施工顺序等),有材料采购渠道和经验的欠缺等,特别是整体协调和施工实现经验,对于非专业人士来说,仅凭手中的一些图片和几本杂志几乎是不可能做好的。       我们提倡的装修方式:针对上述两种装修方式的利弊,我们整合出一种更为科学更贴近需求的装修方式--收费设计+自找施工队(或由我们推荐)。我们的“收费设计”绝非是交了图纸工程开工了我们就拍屁股走人的“卖图纸式设计”,设计定稿并工程开工只是我们工作进程的1/3,接下来的“施工跟踪”(监理)+“后期配饰”才是您体验这种装修方式的开始…… 99CAD:就您自己的分析,您觉得如今国内外市场的挑战性在哪里?未来设计行业的发展趋势如何? 李秀玲:国内外市场的挑战性主要来自专业设计和把设计当作一种附加值放在工程里的冲突。未来设计行业的发展趋势应该会细分市场,施工和设计分开,硬装设计和软装设计分开,让更专业的人来做更专业的事。 99CAD:风雨天易面对未来国内外市场的挑战,他最大的特色在哪里? 李秀玲:风雨天易主要是由一个80后的专业设计团队,年轻、充满创意,热情、敬业。  其次我们主要面对的是那些年轻时尚、追求个性,对装修效果及生活品质有较高追求的客户群体; 我们主张用最环保最合适的材料而非昂贵的材料; 我们有大量不同风格的家具及配饰的选购渠道供您选择; 我们定位我们的客户群,只做适合我们的客户,我们不像装饰公司进门拉住就是客,我们只想把装饰公司的那种前期拉单的无效劳动集中到有效客户身上,给他们最好的服务!   99CAD:风雨天易以什么样的设计理念服务于设计行业? 李秀玲:我们拒绝没有创意的拷贝、拒绝平庸和肤浅、拒绝唯利是图的迎合、拒绝形式上的堆砌、设计不仅要获得客户的认可,更要成就空间的美感、舒适 和价值,设计的价值在于准确把握业主意愿,并尽心尽力的把他表现出来。     多年的创作历程,使我们具备了极具创意性的设计理念和严谨的后续服务及施工验收经验。引用卓越的管理服务意念,赋予我们倡导“作品如人品。”的人性化至尊服务,誓“做合肥最有价值的设计师团队”为目标,用丰富精彩的空间言语勾勒出空间的沁雅风尚,将灵感与现实三维进行完美结合,形成了富于创意与美感并存的超越舒适空间,引导着建筑装饰设计表现的潮流与脉动。案例多次在专业设计杂志上发表,使我们的设计水准在专业领域内具有相当高的知名度。   99CAD:好的,谢谢您抽出时间接受我们的采访! 李秀玲:嗯,我也希望99CAD能长长久久,发展顺利!                                                                       采访/王莉  编辑/王莉                                                                          2011年8月12日                                                                   编辑联系QQ:89939872 ...

    设计故事 2020-03-08 996

  • 人物访谈 | 杨波

    人物访谈 | 杨波

    [摘要] 出道就是设计总监的手绘大师——杨子 【对话杨波老师正文】 杨子语录: 1. 最好的设计是比客户的思想高一点点 2. 设计和绘画在风格的形成上是一致的,风格并不是追求的,也是追求不来的,在长时间的设计积累后,由于每个人的色彩倾向和对事物感知度不同,自然会形成自己的一套“拳法” 3. 设计可以改变世界,中国未来的设计,要靠我们共同的努力去发展创造 4. 港台地区基本上是认知于个人,冲着某一位设计师去的 99CAD:首先感谢杨工接受99CAD的采访,先跟大家介绍下您的设计之路吧! 杨子:很感谢99CAD提供了这个平台并给予了我这个机会,让我了解大家也让大家了解我。  其实我给自己的定位是个艺人而并非是个设计师,一个成功的设计师应该拥有很强的商业属性,但是目前我觉得自己身上具备的艺术属性更多一点,我深爱着纯艺术,因为它带给我的愉悦是其他无法比拟的。我从小学习美术和音乐,考大学当时选择的是纯美专业,后来家里人极力反对才改的环境艺术设计专业。04年刚上大三的时候就边学习边在外面的公司实践,因为学习设计专业我深深了解实践的重要性,我选择了一家装饰公司,很幸运,我刚去就被委任做设计总监,主要工作是从事设计方案的创作和设计师的管理,当时设计部有7个设计师,我跟他们相处的很融洽,也经常在一起交流和探讨,这是我第一次正式从事室内设计。05年毕业后,一直从事的设计面比较广,包括城市规划、建筑设计、景观设计、室内设计和平面设计。这个跟我的工作单位有关,当年因为是老家是安徽的关系,我毕业选择了来合肥发展,一直在合肥市建筑设计研究院工作,进去第一个任务就是我们设计院新办公大楼的室内装饰设计和VI设计,并负责现场设计服务,从设计到施工结束花费了半年时间,领导比较满意,全省各个设计院也都过来观摩考察并一致给予好评,当年我就被提拔为中层干部并负责一个下属公司的运营。在设计院的4年, 接触了各个方向的设计,但是我对室内设计情有独钟,但是设计院的室内设计项目仅仅占到总项目量的1/5,所以在今年年初,我自己独立成立设计公司,目前主要进行室内装饰方向的设计工作。   99CAD:从您的从业经历来看,您觉得设计师在成长的过程中会遇到的最大的障碍是什么?最需要外界或者说最需要行业媒体给予哪方面的帮助? 杨子:一个成功的设计师从专业方面而言一定要具备非常扎实的基础,并从实践、从最基层做起,相信团队,这样成长起来的设计师才会在专业技能上更加成熟。我觉得设计师在成长的过程中会遇到的最大的障碍有三点:  第一点、信心。从我这短短几年走过的路来看,我当初的心理应该会代表着大多数刚刚起步的设计师。刚毕业,初生牛犊不怕虎,眼高手低,遇到挫折后才发现外面的世界其实跟自己想象的不一样,有些人不敢面对挑战,怕失败,而从此设计的东西开始畏手畏脚,逐渐中庸而平淡;有些人能够很快的认识到,并拥有越挫越勇的精神,经过不断的学习和实践,经过一个阶段,他一定会上一个台阶。  第二点、沟通。设计跟纯艺术最大的却别在于,设计以人为本,是为他人服务的,尤其是家装设计,必须充分了解业主的一切想法,包括他的教育背景、职业、习惯等等,设计成果出来后又必须让业主充分了解其中的设计思想和内涵等等,这就需要不断的沟通和良好的沟通能力,如果闭门造车,可能做出来的是件很好的艺术作品,但并不一定是件好的设计作品。一个设计大师曾经说过:“最好的设计就是比业主的想法高一点点。”这就充分体现了设计首先以人为本,再来就是要在业主的接受范围之内的设计。这区别于设计比赛的作品,两者的出发点不同,目的不同,自然产物也就不同。  第三点、心境。设计是商业化的,所以就会有商业方面竞争,很多本身素质很好的设计师,由于过于关注商业竞争,导致低价设计,这样会造成低成本运作,从而大大降低设计质量。这是由心境造成的,过于复杂的商业竞争,会让很多设计师无法静心做设计,作品没有内涵,东拼西凑,甚至很粗劣。一个良好的设计师应该具备良好的心境,静的下、坐的住,经过不断推敲和创新才会出好作品。一个真正的好作品是不需要去低价竞争的。 设计作品是具有商业属性的,而很多设计师做出很好的作品却不懂得去推广,这就必须依托于外界或行业媒体给予推广和宣传,并定期举行赛事,优胜劣汰,这样可以使很多优秀设计师有个发展的平台,也让一些刚刚起步的设计师看到自己的不足之处而加以改进,这就使得设计市场有一个良性循环。而目前仅仅靠市场,会造成业余设计、低价竞争,为了赚取低廉的设计费而降低设计成本造成的恶性循环,这样也降低了社会对设计师的认可度,所以说,设计师必须和行业媒体紧密结合才可以让设计市场越来越好,让更多的设计师可以静下心来做出更好的作品。 99CAD:给我们介绍下您的安徽红色革命艺术区吧! 杨子:我虽然从事设计工作,但我内心深处,从来没有放弃对纯艺术的追求。大学时代,我就很向往北京画家村和798艺术区的生活,那里面的艾未未、粟宪庭等人一直是我的偶像,我非常羡慕他们的生活,对我而言,那种生活状态才是我真正的追求。我想大部分玩艺术的人都十分期待有一个这样的国度。所以去年跟几个志同道合的朋友说出了我想做安徽的艺术区的想法,让更多喜爱艺术,追求艺术的人加入进来,共同组建属于我们自己的天堂,很快一拍即合。刚开始我们租下两套比较大的房子,一个用于展示,一个用于艺术创作,每个艺术区的人都可以随时过来画画。目前我们的队伍正在逐步壮大,未来我们会租下一个厂房进行改造,或者是更适合做艺术区的地方,让很多的艺术家可以住进来,大家可以共同生活在一起。我们会成立固定的画廊,也会定期一起出去采风写生,也会尽我们的力量做一些慈善事业来帮助穷困的地区,目前我们在筹集300幅画准备去皖北地区义卖,卖来的钱全部捐给那边的农村用来修路或者给农村的小学配置电脑和书本。 99CAD:国外很多重要的项目都是需要手绘来表达的,但是国内设计师对手绘的重视程度好像还是不如效果图,您是怎么看手绘在设计中的作用的?我们知道您是一位手绘能力极强的设计师。 杨子:手绘是最原始也是最直接的构思方式,它可以迅速记录设计师的想法和辅助推敲,目前国内相比于国外在现代设计方面差距还是比较大的,这是由时间的积淀和经济实力决定的,国外的现代设计事业发展了近百年,国内真正的现代设计满打满算也才二十多年时间,所以差距是必然的。越是发达的地区,越是重视手绘的能力。目前内地很多人甚至还不能接受收费设计的观点,还有很多人不管设计的内涵,仅仅对比效果图来判断设计的好坏。当然我们不能去责怪这些客户,因为经济实力决定了很多场所是不需要高端设计的,随着大环境的改观,经济实力逐步增强,高端设计的需求量越来越多,不断涌现高、精、尖的作品,大家就可以意识到,不是一张漂亮的效果图就可以解决设计了,更多的业主关注的重点就会逐步转向设计的内涵和创意,而有创意有内涵的设计是需要不断去推敲的,单在这一个环节上就必定少不了手绘,因为对着电脑键盘是不可能会有那么灵感的。当然,电脑和手绘都是辅助设计的一个手段,我在创作的过程中有时候也会用电脑来做一些空间感觉方面的帮助,最重要的始终是充满创意的大脑。另外,手绘的功底可以很直观的看出设计师的基本功,但凡做纯美术改行设计的人,作品基本上不会差,因为美感的塑造是由美术的造型能力、色彩感觉决定的,这些并非理论,而是靠长年累月的画画逐步练就的感觉。一个好的设计师,手绘能力是必不可少的,相信在不远的将来,就会慢慢得以印证。 99CAD:您是如何学习手绘的,了解到很多手绘大师都对美术情有独钟,而且会有很多自己的美术藏品! 杨子:我自幼学习美术,基本功还是比较扎实的,手绘并没有专门的去学,只是以前画速写的功底换一个形式而已。加上一直在做设计,笔不离手,画多了自然就熟了,加上我比较喜欢画画,所以就画的比较多。当然,我的手绘很少站在艺术的角度去绘画,区别于其他的手绘设计师,手绘效果图和纯绘画还是有很大差别的,表现的目的不同,我的手绘就像李小龙的“截拳道”,考虑更多的是比较直接比较简洁而快速的表达出我内心的想法,让别人在最短的时间内体会到我的设计思路。 99CAD:现在也有很多培训机构在开手绘班的培训,但是短短几周的时间真的能学会手绘吗?您能给想学习手绘的设计一些建议吗? 杨子:几周的时间,通过大量的练习,是可以提高一定手绘能力的,但是客观的说,很多学员的作品如同浮萍般没有根基,因为空间感和形体的塑造能力是需要长时间坚持不懈的练习才可以达到的,而且目前的手绘班的培训方向大多以表面的表现为主,追求画面线条和笔触的漂亮,造型不够严谨,很多绘画和构图方式过多采用纯美术的技法而令画面华而不实。毕竟是短短几周的时间能学到这些已经很不容易了,但是容易引起误区,让很多学生过于追求画面而忽视了手绘的内涵,不了解为什么要画手绘?手绘有什么功能?一些很炫的线条和笔触是否会影响整体感?在这里,我向想学习手绘的设计师提出几点个人的建议:  1、首先要对手绘深深热爱;  2、就算你的基本功不好,造型能力不强,色彩感觉也不好,这些都没关系,哪怕用最笨拙的线条,只要可以记录下设计的思路就可以了;  3、不要怕失败,贵在坚持,手绘需要长久的大量的练习才可以画好的,哪怕现在已经画的很好了,过一段时间不画,同样会退步很多;  4、不要过多的去关注表现技法,那只是噱头,手绘效果图不等于纯艺术最重要的是要让手绘为自己的设计服务,再影响画面的线条,只要对设计有帮助,都要毫不吝啬的画上去;  5、最重要的一点,手绘是帮助设计师推敲空间的,所以学习手绘至少要花一半的时间在掌握透视关系和练习上。   99CAD:您工作之余都喜欢做什么? 杨子:我的爱好非常广,我从小父母就很重视我在音、体、美方面的培养,我同时学习音乐6年,学体育5年。这些对于我现在的设计思维很有帮助。我业余时间喜欢去艺术区画画,旅游,打篮球、跳舞、听音乐、唱歌等等 99CAD:了解到您以前大多在香港那边做设计,能谈下您对香港设计界的看法吗 杨子:呵呵,可能您误会了,我没有在香港做过设计,只是由于以前工作之便,认识了很多境外的设计师,包括很多台湾、香港的优秀设计师,我们关系非常好,经常在一起交流专业和市场。香港的设计和台湾类似,发展的是相对比较成熟的,那边对于设计师的认知度是很高的,最大的区别在于,我们内地的甲方寻找设计师是看的单位,看单位的资质;港台地区基本上是认知于个人,冲着某一位设计师去的,比如我们内地熟知的香港设计大师有梁志天、高文安等等,但是很少有人对香港某个设计院熟知。所以那边大多数设计公司是以个人名字为名的设计师事务所和工作室,比如高文安设计事务所。这还是跟经济发展有关。   99CAD:现在好像到处都能听到设计师在抱怨工资低,客户难找,找到的客户不理解设计师的设计。您怎么看这些问题? 杨子:是金子总是会发光的,刚才我说过,设计师要静得下,坐得住,沉淀下来去做设计,出了好的作品,收入自然会提高,这是良性循环;总是抱怨会让心境浮躁,心境直接影响到思维,思维受到局限是做不出好作品的,收入自然不会高,这是恶性循环。客户理解不了设计师的设计,首先是环节搞错了,设计之前就应该充分的沟通,在了解客户的一切细节和想法后,再加上自身的提炼、总结和升华,这样的设计是不会跟客户有太大分歧的,前面我说过,设计以人为本,设计是服务于客户的,最好的设计是比客户的思想高一点点。但是这一点点的度往往是很难把握的,如果把自己的思想强加于客户而不顾客户的想法的话,是肯定得不到认同的,哪怕这个作品在设计大赛上获了金奖,那这个设计同样是不成功的。得到服务对象的认同才是最大的成功。 99CAD:您是如何处理这些问题的?在与客户,与同事沟通方面您是怎么处理的? 杨子:我一般刚开始是个听众,让客户把自己的想法充分表达出来后,我用简单的手绘形式来表达出客户的想法,确认后开始为他分析这个想法的利弊,好的方面保留,然后再提出我的建议和创意,有待商榷的地方单独提出来,一个个解决,最后形成一个共识。与同事的沟通我同样会首先做一个听众,然后再提出我的看法进行商讨和图纸会审,但是有些方面,我认为不可以改变的我一定会坚持我自己的想法。   99CAD:有些人认为设计师应该没有自己的风格,可是一个没有风格的设计师怎可能创造出具有时代意义的优秀作品?您怎么看这个问题?  杨子:这个说法是片面的,认为设计师应该没有自己的风格,是因为设计是以服务于客户对象为本原的,从这点看这个说法没错,但是一个设计师在这个基础上是应该有自己的风格的,设计和绘画在风格的形成上是一致的,风格并不是追求的,也是追求不来的,在长时间的设计积累后,由于每个人的色彩倾向和对事物感知度不同,自然会形成自己的一套“拳法”,我们可以看看那些设计大师,每个人的作品对于客户要求的诠释都是不同的,就像我们现在要去一个地方,有多条路可以选择,但是可能每个人选择的路都不同,但是目的地都是一样的。正是有了这么多优秀设计师的百花争放,才有了我们这个绚丽多彩的世界,而不是都一样的BOX,不是吗? 99CAD:很多设计人在工作一段时间后都会进入一个瓶颈期,会很迷茫不知道自己是否要继续从事设计行业,您有过这样一段经历吗?能谈下您是如何走出这个阶段的吗? 杨子:每个人都会经历瓶颈期,这是必然经历的阶段,就像画画总是会遇到画不下去的时候一样,到了瓶颈不用迷茫,首先要分析其原因,瓶颈是由于自身的专业能力、客户资源、心理压力等等无法突破造成的。我也遇到过,在这个时候,最重要的是冷静,对自己有信心,如果你深深热爱设计事业就要相信自己一定可以突破,然后就需要沉淀下来,给自己充充电,让自己的专业能力得以提升,多跟同行交流,换个平台,努力去整合资源,尽最大能力做好现有的每一个项目,试着让自己用另一种思维或模式去设计,建立更好的口碑和公众形象,我相信,瓶颈很快就会突破,从而进入高一个层次的领域。   99CAD:最后,能给新入行的设计人一句话的建议或是鼓励吗! 杨子:对于设计行业,我也还算个新人吧,我想对广大跟我一样的同胞们说:“设计可以改变世界,中国未来的设计,要靠我们共同的努力去发展创造,一起为我们深深热爱的设计事业加油吧!我始终相信,心中有佛,自成莲花!” 写在后面的话: 与杨工的沟通很顺畅,从几次的沟通中深深的体会到杨工对手绘的痴迷。诚如杨工所说,做任何事都离不开最初的那份热爱、对自己的信心、与别人的沟通、超脱于现状的心境。没有对从事的事业的热爱容易使你迷失在日常的繁琐之中而选择离开,没有良好的沟通,你只能是一个到处抱怨的绘图员,没有超脱于现状的心境,你随时有可能迷失在商业化的快餐文化中失去设计师应当带给大家的灵魂的东西。 其中,沟通不仅指与业主与同事的沟通还包含于媒体的沟通。经过2009年一年的发展,相信很多设计师都在去年被深深的震动了。我们也亲眼见证的很多设计师对媒体态度的大转变,这对整个行业来说,对设计师的发展来说是一件好事。我们也衷心的祝愿中国的室内设计行业,中国的设计精英们能更快,更好的展现出自己的实力,用他们的专业能力给我们的城市增添更多的景观,给我们的家庭增添更多的温馨与舒心。 最后在截稿前得知杨工的一件轶事,当然从这件事中也再一次让我感受到了手绘的魅力,同时也见证了杨工的手绘功底是如此的深厚。事情是这样的,杨工在一家洁具产品的展厅里在其中一款洁具上即兴绘制了一幅沐浴图,几天里引来众多业主的驻足,赞叹!其中有一位业主更是当场下了订单,在得知产品上本身是没有图画的,失望的退掉了订单。据洁具展厅的经理说这几天还要请杨工再来为几款洁具即兴挥毫! 祝愿杨工在他的设计之路上不断的勇攀高峰,也祝愿杨工的公司和他的慈善事业顺利的发展、壮大! 最后最后说一点我对手绘的理解,手绘不仅仅是辅助设计师做设计的一种手段,同时也是帮助设计师形成个人魅力,说服客户的一件利器!                                                                                  编辑/王莉                                                                              2011年8月12日                                                                       编辑联系QQ:89939872 ...

    设计故事 2020-03-08 964

  • 人物访谈 | 中国味不能简单的等同中式风格——专访梁景华

    人物访谈 | 中国味不能简单的等同中式风格——专访梁景华

    [摘要] 过去我们中国很难拿到大的项目,因为之前中国的设计能力还没有达到,我们当时还是处在学习的阶段。记得刚开始的时候,中国对外开放了三十多年,我们从西方的理念学习了很多东西过来,像小孩子学爬、学走路,再加上走,我们中国过去就是这样的状态。 “梁景华博士来北京了!”梁老师一出场便引起现场阵阵躁动,举手投足间获得的关注,显然就是设计圈的明星人物。原本5分钟的互动时间,架不住设计师们提问的热情,只好延长至20分钟。媒体在采访梁老师的时候,前来的设计师们将采访区的外围围了个“水泄不通”,索要签名、求合照,梁老师统统谦和微笑地回应。 现场媒体后来给梁老师的粉丝们起了个名字——“梁粉儿”。 在采访的过程中,梁老师不断的会提到“中国设计应该走自己的路,我们应该懂如何走路了”,并且一直强调“中国应该相信自己的设计,未来中国的设计会让世界来学习。”其中有一句话记者的印象非常深,他说“设计是好玩的事儿”,我想这就是为什么他能成为设计明星的原因了。 梁景华 中国设计应该有自己的风格 记者:前一段时间发现一个非常有趣的事,中国媒体报道中国很多大的建筑项目,但中国自己的建筑师或者设计师拿不到这些项目,您怎么看? 梁景华:过去我们中国很难拿到大的项目,因为之前中国的设计能力还没有达到,我们当时还是处在学习的阶段。记得刚开始的时候,中国对外开放了三十多年,我们从西方的理念学习了很多东西过来,像小孩子学爬、学走路,再加上走,我们中国过去就是这样的状态。 但是我们现在强大了,不是小孩了,我们开始懂得怎么走路,开始有了自己的风格,所以这个时间我们开始让业主了解我们,让业主放手来发挥我们的强项,我们的强项就是我们知道能做什么,这是我们的优势。而且老外花的时间成本会比较久,他们过来要花很长的时间,我们中国的团队在一起很快就可以打造很多的东西,有一些问题就可以得到及时的解决,等老外过来很多问题就耽误了,所以只需要有好的平台让我们开始做这些事情,就可以解决。这是一个理念。 记者:您说您的作品要有中国的味道,但是中国的味道不是简单的通过中式的风格来体现的,那您觉得要以什么方式体现我们中国的设计呢? 梁景华:要使我们的传统文化和现在的生活方式组合,单单中国文化是传统,我强调是不可能的,因为古代的东西不是现代的元素,我们要把古代的文化研究现代的生活理念,一些好东西我们拿过来用,一些我们觉得给中国人的生活方式带来好处的,我们会拿过来。中国人跟外国人不一样,我们是内向的、内敛的,家庭观念比较浓一些,这一点外国朋友没有,他们20多岁就往外跑,他们是往外看的,我们是往内看的,我们很了解中国人的性格以后,我们的东西应该是从我们自己出发,加上西方的技术、艺术一起。 所以我现在讲新中国的理念,从一个现代出发去打造一个中国的设计特色出来,这样的思维也是一样的,未来会朝着这个方面走,特别容易接受,而且也不让西方人带着我们走,我们开始懂怎么自己走,毕竟我们发展这么多年,我们不是小孩子了,我们应该走自己的路,我们应该懂走路了,不是以前他扶着走。 记者:最近习大大说不要搞奇奇怪怪的建筑,您怎么看? 梁景华:我觉得应该是时候把一些没用的东西筛选下,这一点我非常同意主席先生讲的东西。我也非常不喜欢一些建筑,尤其是北京一些千奇百怪的东西。现在中国发展这么长时间,应该是我们应该真正坐下来检讨一下以后的方向,未来怎么走,中国跟国际的合作应该怎么定位。 ? 设计是多元化的 好的设计是看见自己 记者:我在看您的作品当中,有一个非常明确的感觉,您的作品借鉴了一些高迪、西班牙式建筑师。尤其您对流动的线条和不确定的线条的运用,您融合了西方的设计,但是之后您又说中国的设计师以后会让世界来学习他们,这个转变的过程您可以谈一下吗? 梁景华:其实我很喜欢不同的作品的特点,我也非常喜欢不同的大气的作品,所以我经常学习。现在我还经常学习,旅游,看东西,看书,所有我觉得好的东西我都带着它,而且去研究他们的作品,我觉得好我就用,很多的照片不一样,因为我用的弧线,直线的东西说不好听我仿他们,说好听点,我改良他们。这是设计的感觉,我觉得设计是多元化的,不能自己定性、把自己定死,一定要把自己放开一点,像小孩子一样,做不同的东西,看见自己。 我们中秋节的月饼本身是圆圆的,也有方的,还有香港月饼,本来月饼是热的,后来又出了冰皮的。这个节气都是挑战传统,挑战的状态是每个学生讨论的心态,如果挑战多了之后,因为所有的传统的东西都是以前留下来的解决方法,但是这个解决方法不一定是对的,一定有错误的东西在里面,一定有另外的方法解决,设计是好玩的事儿,没有既定的方案,很多很多答案都可以,可以方,可以圆,怎么都可以,只要你是合适,不要故弄玄虚,不要搞一些标新立异的建筑就可以了。另外就是要有针对性的解决问题。 记者:您目前在国内设计行业已经是领军人物了,现在再接到项目是什么心态? 梁景华:其实每个项目拿过来以后的心态都是一定要不同于以前的,必须要在这个范畴里面做一个不同的。我希望有一个突破的状态,如果老是传统的脚步做,就永远有心态去改变,所以改变心态是我现在做这么多年的坚持。每个客户来我都兴奋,每个项目我都研究怎么做,而且每个项目我不是普普通通就做了,应该做出来的东西是有影响力的,是特别的、不一样的。 商业空间设计容易获得自我满足 让更多人享受设计 记者:您跟融创、中信地产,很多地产公司有合作,您公司的板块业务里面侧重工装还是家装,工装和家装的比例是多少?以及未来在工装市场领域里面规划是什么样的? 梁景华:现在我们是以工装为主,家装很少。因为我觉得商业空间设计比较容易获得自我满足,做一个项目可以给很多人享受,而且很多人都认识了我的作品。如果单单家装可能只是我的业主能够享受,不能普及化,很多东西很多人不能欣赏,而且用不到。所以我们是以工装为主,家装很少,基本上没有。 记者:工装市场未来公司如何规划? 梁景华:我很喜欢做不同的项目。我的方向就是希望中国好,我希望东西合璧,东方的理念和西方的,两者合二为一,希望未来是属于我们中国自己的,有自己的特色以外,要把西方的文化和理念引入进去,这是未来我希望比较多的理想。 ...

    设计故事 2020-03-08 850

  • 人物访谈 | 专访设计师刘波:设计师勿忘设计的原创性和技能

    人物访谈 | 专访设计师刘波:设计师勿忘设计的原创性和技能

    [摘要] 好的就是资讯发达,设计师可以共享更多的资源。坏的一方面是说设计师依赖于这些工具,忘掉了最初应该拥有的技能或者应该拥有的原创性。电脑我其实用的很少,手机就比较多,其实我是一个观念保守的人,对手机上很多先进的功能并不太去用,所以手机对我来说只是用来联络或者记录一些生活的点滴。 记者:您有很多的头衔以及身份,其中包括世界百强设计事务所的创始人、深圳市室內设计师协会会长、中国杰出中青年室內建筑师、客座教授等。那目前您的工作重心主要集中在哪方面呢? 刘波:工作重心主要还是做设计,因为很多头衔是作为社会以及学术界对我们的一个认可,最终还是希望我们以此去传播一些正能量给社会、业界和年轻的设计师。所以授予我会长、客座教授这些荣誉,我们的重心除开去做一些学术讲座、大部分时间还是用在设计工作上的。 设计公司我是这样看的,不管是老板还是设计师,就我个人而言,我觉得需要70%的时间在工作上、20%的时间在公司管理上、10%在社会的公益事情上。 记者:能不能跟我们聊聊您最近做的一个印象深刻的项目。 刘波:我昨天才从海南海口回来,我们目前在海口做了一个海口万豪酒店的项目,这个酒店我们花了四年多的时间去打造,是这段时间以来尤其重要的一个项目。 这个项目第一是地理位置非常好,第二是由万豪集团这样的国际品牌来管理;第三从建筑到规划都是非常雄伟的。所以对我们来说是一个印象深刻的项目。 记者:您一天中的最佳工作时间是?/您一天的工作安排是什么样的? 刘波:其实我是一个比较有规律的设计师,我每天早上是7:00起床,9:00到公司,从9:00到19:30通常都是在处理公司的事情。包括各种会议、图纸、图纸的会审等。 其实晚饭后的时间是一个很好的时间,从21:30到23:30的时间。因为这个时候通常是没有人打扰,可以安静下来去思考更多设计的问题。 记者:最近几年来,您觉得你在设计理念方面最大的改变是什么? 刘波:这个可以用一句话来回答,就是需要不断的创新,并没有说多大的改变,就是要不断创新跟上时代的步伐。 记者:刚进入这个行业时的理想,现在都实现了吗? 刘波:我觉得不能说都实现了,但是有一大部分是按照自己的计划和自己的轨道在进行。 记者:您从事设计行业这么多年,您觉得国内设计市场最大的改变是什么? 刘波:这个要从几个方面来说,一个方面是从设计的角度。我觉得在中国本土的设计师在近十年的发展也是有目共睹的,他们的水平也是向国际靠拢,甚至于说已经达到国际水平,从酒店本身来说,不管是国际品牌还是中国境内的品牌,有一个很大的改变就是,中国本土的管理集团或者说是酒店的开发商,他们现在做的项目跟十年前或者五年前他们的计划性、目标、专业性都有很大的提高。 记者:您觉得中国酒店设计的一个未来趋势是怎样呢? 刘波:未来的趋势我觉得是以人为本,更多的人文关怀。 记者:您觉得移动互联时代对室内设计产生了什么影响?手机、平板电脑在你的工作中充当什么角色? 刘波:好的坏的都有,为什么会这么说呢?好的就是资讯发达,设计师可以共享更多的资源。坏的一方面是说设计师依赖于这些工具,忘掉了最初应该拥有的技能或者应该拥有的原创性。电脑我其实用的很少,手机就比较多,其实我是一个观念保守的人,对手机上很多先进的功能并不太去用,所以手机对我来说只是用来联络或者记录一些生活的点滴。 致生活:慢一点,多一点留心生活 记者:如果有机会和20岁的你对话,你最想告诉他什么? 刘波:能回到二十岁是很开心。如果可以我可能会让那时的自己再慢一点,再多一点的去留心生活。 记者:在工作之外,你热衷于什么休闲活动?您投入更多时间在哪些方面? 刘波:跟运动比较有关系的吧,主要是加强身体,也是为了更好的去工作和生活。 如果可以的话,我觉得是艺术和运动上面。假如有时间的话,我愿意投入在这两个方面。 记者:您的生活中一定不缺乏各种溢美之词,您人生中获得的最难忘的褒奖和肯定是什么? 刘波:其实这个行业内的奖项对我对我们只是一种鼓励,最难的是认识到自己应该做什么,所以奖励只是一种鼓舞、鼓励,所以没有说什么特别难忘的奖,但是这个能够时时刻刻让自己清楚自己是个什么状态,该做怎样的事情。 是非题: 传播价值与自我 记者:您是否使用微信或微博?是:主要用来做什么(沟通交流,玩朋友圈,发牢骚,瞎用) 刘波:会的,最初是在朋友的劝说及邀请下。微博现在就用得比较少了,早几年用得比较多。 微信最早是原本是用来与家人朋友联络,但是就像你刚才提到了现在是资讯发达的时代,传统的媒体模式被打破了,微信可以做到自媒体,所以我发现微信也是可以用来传播正能量的,很多朋友在发他们吃什么、喝什么、玩什么,是对于自我生活的一种展现。因为我是做设计的,我个人的话会用来传播一些设计方面的资讯。 设计师简介: 刘波室内设计(深圳)有限公司创始人 刘波设计顾问(香港)有限公司创始人 深圳市室内设计师协会(SZAID) 会长 中国建设部建筑装饰协会专家 中国杰出中青年室内建筑师 世界酒店联盟副理事长 深圳市政府建筑装饰行业专家评审委员会专家 中国环境艺术设计联盟理事 《中国室内》编委 天津美术学院客座教授 中央美术学院建筑学院、清华大学美术学院、 天津美术学院设计艺术学院、哈尔滨工业大学建筑学院四大院校实践设计导师 ...

    设计故事 2020-03-08 962

  • 人物访谈 | 设计之路上的昨天、今天、明天——设计师刘红蕾

    人物访谈 | 设计之路上的昨天、今天、明天——设计师刘红蕾

    在去年举行的设计盛会——世界室内设计大会(WIM)上,十位中国设计师首度集体亮相世界设计舞台,为中国设计发声。毕路德(BLVD)建筑顾问有限公司(以下简称毕路德)联合创始人、创意总监刘红蕾是其中唯一一位女性,也是WIM有史以来邀请的首位华裔女设计师。 BLVD,在英文中是林荫大道的意思,令人很容易就想起世界上著名的法国巴黎香榭丽舍大道,除了本身的美丽之外,更多给人以遐想的是那里沉淀下来的历史人文意蕴。作为一家集合建筑、景观、室内的设计类公司,毕路德希望带给世界同样内涵丰富的作品。“我们希望通过自身在设计道路上的不断求索前行,创造的作品能够超越其本身,上升至艺术的层面,带给更多人以赏阅和思考。”刘红蕾说。 昨天:设计之路不断求索 刘红蕾1990年毕业于清华大学建筑系,此后几年,用她自己的话说:“角色几经转换,但从来没有稳定过。” 先是被分配到深圳一家国有企业做甲方,然后在设计公司做乙方,再到成立自己的工作室当老板。环境和角色的变换不但让她对行业有了深入的了解,更使她发现了室内设计这块让她热爱的领域,完成了从建筑设计师到室内设计师的蜕变。似乎她从不愿意享受安稳,一直生活在突破中。 1995年,刘红蕾做了一个更大胆的决定:放弃国内相对优越的物质生活和商业条件,与先生杜昀(毕路德联合创始人、董事总经理)一起去加拿大深造。 “当时深圳的那个状态,就是处于资本原始积累初期,非常躁动,我不喜欢这样的生活。虽然那时候钱挺好挣的,但都是瞎来,没有太多的原则可以遵循。当时我的感觉就是,如果这么做下去的话,总有一天会枯竭。”这种不确定性带给刘红蕾一种危机感,她决定无论怎样,都要学习更高层面的东西,为今后的设计生涯积累尽量多维度的经验。而正是这个大胆的决定,成就了刘红蕾今日独特的设计。 在加拿大做室内设计师的五年间,刘红蕾先后在Yabu Pushelburg(雅布和普歇尔伯格)和Two by Four(两个四)两个享誉全球的工作室任职,并取得美国和加拿大的室内设计资质和行业执照。她坦言,这笔宝贵的海外工作经历完全颠覆了她对整个设计的看法和观念,学到的不仅仅是设计方法,对美的捕捉和敏锐度,更多的是设计理念上的提升和改变。 “设计从哪里开始?”这一点就是不同的。刘红蕾强调,在设计比较发达的地方,开始做设计的时候会有一些关于业主和使用者,关于项目场地环境和人文环境的研究。“从这里开始思考,你才会想到要赋予它什么内涵。我们当时哪知道这些,我们只是看到一个空间,从建筑学角度去围绕这个空间来设计。我用电脑画图,可能画得很漂亮,但那仅仅是一种形式,没有讲形式背后的东西。设计出来的东西就会比较浅。” 今天:将东方审美情趣传递给世界 刘红蕾比较偏爱的一位建筑设计师是英国的Thomas Heatherwick(托马斯·赫斯维克),“他在建筑、雕塑、家具方面都卓有成就,尤其吸引我的是他的跨界设计,在每一个作品中都闪烁着惊人的创意和天马行空的想象力。” 而纵观刘红蕾多年的设计,不难发现,她的设计跨度也很大,包括会所、办公空间、酒店、购物中心、厂房改建等多种类型。“很多设计师会集中精力在某一个领域的设计上,我却喜欢尝试各种不同的领域。有差异性的设计会比较好玩一些。” 虽然这些作品类型不同,风格迥异,却都融入了毕路德独有的设计理念——心为景悦,思与境偕。诉求的不是简单直白的陈述,而是诗意空间的表达,对故事不是场景的模仿回放而是意境的再现。 以海口鸿州埃德瑞悦湖轩会所为例,它的设计灵感就来源于中国古代的五行观。将主餐厅作为中央的土元素,西边入口为金元素,象征着宾客的财富和事业的成功,就餐区北侧是安静的学习区域,有静态的水体的况味在其中酝酿,而彰显着热情气息的南侧区域则留作厨房之用,高雅的休闲区位于东轴线上,取中国成语紫气东来之意,令四方嘉宾倍感身份之尊,且彰显品位之雅。在五行铺就的哲理空间里,人与环境的对话如行云流水,流淌着东方文化中远离喧嚣的尊崇和高贵。 这种东方的审美情趣也是刘红蕾想要传递给世界的声音。“我希望把中国美好的东西传递给其他国家的设计师们,让大家能够更多地理解中国,理解中国美好的事物。诗意化在我们看来还是东方人的审美哲学。东方人比较讲究意境美,点到为止,讲究留白。这与西方艺术和绘画里讲究的写实是完全不一样的。如何让人家接受我们认为的这种美的东西,很有交流的必要。” 明天:推动中国室内设计更加职业化 放眼国内各大城市,很多地标性建筑都是由国外建筑师操刀设计的。“中国已成为国外建筑师的试验场。”这一说法早已有之,并且在室内设计界同样存在。 刘红蕾并不否认这一现状,但任何事都有利弊两个方面,她更倾向于积极的一面。“外国同行的进入会给市场带来冲击,但也可以带来信息和设计方法的交流。凡事不可偏废吧。在我的公司里有很多优秀的外籍设计师,我们一起交流、合作,当然也有争论,但最后往往会得出更惊喜的解决方案,我们合作得很愉快。” 海口埃德瑞皇家园林酒店、重庆招商江湾城、深圳招商地产总部办公楼即南海意库等项目都是刘红蕾的代表作和获奖作品。做了这么多年设计,刘红蕾的坚持一如最初:设计作品一定要有灵魂,它是文化、历史和社会需求的结晶。她认为,如果设计师全心全意做事,那么他的作品里一定会留下设计师本人的印记,而这些印记是由设计师个人的思想和审美眼光决定的。 “但不管你怎么做,尤其是室内设计行业,它毕竟是个服务行业,这个服务定位要非常之准。设计不是为了凸显设计师的与众不同,而是要为业主带来商业上的价值。你要解决这个项目出现的各个问题,这些问题可能因项目的不同而不同。”刘红蕾说,“不管接手哪种类型的项目,我都会对其进行周密的分析调研,然后去沟通。沟通结束后,我会同业主提出我的想法,应该怎么来做,不但能解决他的问题,而且能提升产品的商业价值。在这种前提下,我们再来谈论这个设计漂不漂亮。” 回顾二十余年的国内外从业经历,刘红蕾认为,目前国内的室内设计行业与国外相比仍然存在着不小的差距。“在中国,很多设计师非常敬业,非常勤奋,但就整个行业而言,我觉得还需要从行业链条上进行规范,使其更职业化,更专业化,这需要所有致力于中国室内设计发展的同行们共同努力。在作品设计理念上,当下的中国也正在兴起一阵自内而外的中式潮流,我相信,真正反映我们优秀民族文化的设计作品会越来越多地涌现。对于毕路德来说,我们也会更加澄清和提出自己的设计思想和理念,凸显个性特征,通过自己的努力为室内设计行业做出一些贡献。” 责任编辑:陶一 ...

    设计故事 2020-03-08 1016

  • 人物访谈 | 追忆中国古建之教堂之美——陈小铁

    人物访谈 | 追忆中国古建之教堂之美——陈小铁

    (图:哈尔滨圣索菲亚教堂是陈小铁拍摄的第一座教堂,位于哈尔滨中央大街东侧,也是远东最大的东正教堂,1932 年落成,后经过一次修复,现作为建筑博物馆。) 陈小铁清楚地记得自己拍摄的第一个教堂是哈尔滨的圣索菲亚大教堂。那是 1999 年 8 月,在广州上大学的陈小铁回到东北老家过暑假,三叔带他去哈尔滨中央大街吃饺子,顺便看看哈尔滨的老建筑。眼前的圣索菲亚大教堂就好像童话里的古堡一样可爱,陈小铁很奇怪中国为什么会有这么奇怪的建筑。回到学校以后,陈小铁就策划了一个选题—《中国教堂印象》。 这个选题一拍就是 10 多年,其间,陈小铁从学校毕业,之后进入杂志社工作,去年年中,他辞去杂志社的工作,成为了一名独立摄影师,但对教堂的拍摄和研究却一直没有中断。 陈小铁粗略估计了一下,他大约拍过 300 个教堂,总图片量在 10 万张左右,其中 40% 是胶片拍摄。“早期平均每个教堂拍摄使用 135 胶卷两到三卷,大概 100 张左右。现在用数码相机拍摄,每个教堂大约 500 张图。”除了拍摄,陈小铁还做了很多教堂的研究工作,发表了数篇论文。 (图:苏州杨家桥天主堂,修建于乾隆年间,建筑风格中西合璧,教堂从空中鸟瞰,屋面呈十字形构架,但依然具有浓郁的苏州古典园林韵味。) “很多人都以为中国只有亭台楼阁之类的东方古典式建筑。其实,中国建筑还有另外的一面,教堂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他说,中国的教堂是一部活的中国近代史。从建筑学的角度来看,昨日的教堂是对中国传统文化的一种侵袭,今日的教堂已演变成了中国近代建筑文化的珍贵遗产。教堂建筑作为中国近代历史时期多元文化下的历史见证,有重要的文化价值。中国的教堂建筑还有许多故事,在接受《外滩画报》采访时,陈小铁说:“我总是想描绘它的全部,但却只能记录它的一个片段。” 陈小铁告诉记者,他非常喜欢梁思成和林徽因的故事,觉得研究历史建筑是件浪漫的事情。当真正投入其中却发现根本就不是那么回事。他既不知名,研究的选题也比较偏,申请不了资金,全部靠自己有限的力量,缓慢地推动着拍摄计划。他大部分花费都用在摄影器材以及图书的购买方面,有时穷到要女朋友来帮助他。每当她有怨言的时候,他就用李安的例子来安慰她。 (图:香港圣玛嘉利大堂,是香港一座天主教教堂,修建于 1923 年,现被列为历史保护建筑。) 慢慢积累的过程也让他逐渐对目标清晰,多年的坚持最终有了回报。在法国驻广州总领事白屿淞的帮助下,2012 年底,名为“筑/迹”的陈小铁教堂摄影展在广州举办,展出了陈小铁花费十多年时间拍摄的中国教堂。在接受专访时,陈小铁说:“这十年当中我一直在认真执行,做着田野调查式的拍摄工作,遇到了非常多的困难。我在这个过程中慢慢成长,现在遇到什么样的困难都能从容面对。我相信专注比技巧更重要,这种思想主导着我的创作。” 除了工作,陈小铁的空余时间都用在了教堂的拍摄和研究上。他计划推出一本《发现中国教堂之美》的书,还将到欧洲旅行,寻找中国教堂的起源。“在中国的每一个教堂,几乎都能在欧洲找到它的母体或者参照对象。对于源头的好奇心,使我非常想去欧洲看一看古老的教堂。” (图:哥特式建筑广州圣心大教堂的彩色玻璃窗户。最初,教堂 600 多平方米的彩色玻璃是特地从法国运来的,经历战争破坏,剩下的不足原来的 10%。现在见到的彩色玻璃是 2006 年大修时从菲律宾进口的。) “我希望能填补历史上缺失的这一环” Q:现在回头评价自己拍摄教堂的这 10 多年,你觉得这个项目给你和你的摄影带来些什么? A:《中国教堂印象》项目是我在大学时期策划的一个选题。原本的切入点很小,但是执行起来之后,才发现是一个非常庞大的中国近代史研究项目。国内的教堂超过万座,如果逐一去拍,恐怕一辈子都走不完。我只拍 1949 年前建造的教堂。因为民国时期是教堂建筑发展的鼎盛时期。而且我只挑选样式特别、保存现状良好的教堂。不过也有例外,像中国第一个教堂肇庆仙花寺,虽然如今只剩下一块碑,但因它的意义重大,值得记录。解放之后,“破四旧”以及“文革”对文物古建筑造成了巨大的破坏。到改革开放之后,一些教堂得到逐步修复。 现在,持续旧城改造又对教堂的生存造成了一些影响,文化和经济发展的冲突日益明显。我没有宗教信仰,只是想从摄影和美学的角度去记录中国的教堂文化。只有这样,人们才能客观地去看待历史。至今为止,我还没有找到一本国内出版的关于中国教堂方面的权威书籍。关于教堂文化,有宗教学者和历史学家研究,但以这个为持续研究对象的摄影师还没有找到。我希望能填补历史上缺失的一环。 (图:香港圣母无原罪主教座堂是香港唯一的哥特式建筑物,简朴高雅。) 一开始,我的想法是寻遍全国有特色的教堂,着手做《中国教堂印象》的专题,但发现这个专题过于庞大,难以把握。后来有前辈建议从一个小的切入点深入,做区域性的教堂专题,于是我陆续发表了《民国时期广东省教堂建筑调查研究》、《澳门教堂印象》、《新加坡教堂之旅》等研究论文。最后我越做越细,专注于发掘一个教堂的内涵,并发表了《中国最后的古堡教堂》、《山西圣安东尼天主教堂历史建筑研究》。能坚持做十年是我原来也没有想到的。我相信专注比技巧更重要,这种思想主导着我的创作。我最大的收获就是认识了许多志同道合的朋友。我要特别感谢法国驻广州总领事白屿淞先生对我的鼓励与支持。在他的支持下,我才在 2012 年办了第一个展览。 Q:每拍摄一座教堂前,你是如何做准备工作的? A:第一步,资料的收集和梳理,在零散的碎片中找到自己感兴趣的目标。第二步,整理出建筑具体的历史脉络,准确的地址,做详细的拍摄计划。确定季节和联系方式。第三步,摄影器材的准备。统一的表达方式非常重要。镜头、胶卷……各种细节都要注意。第四步,正式拍摄并做文字记录。每个教堂要拍一整天。第五步,所有的图片和文字再整理归档。写相关的论文。 Q:能给我们说说你记忆中最特别的一次拍摄经历吗? A:有一次出差到长春。我知道在长春到哈尔滨的路上有一个小火车站叫德惠站,附近有一座废弃的东正教堂。我和同事的工作时间都安排满了。但我十分想拍摄这个教堂。在不影响工作的情况下,我做了详细的计划,完成了任务。第二天下着小雪,我 4 点起床,赶上 5 点的火车,6 点 30 分到达德惠站,找到了教堂,拍摄了 20 分钟,坐上了 7 点的火车返回,8 点半到达长春站,打车返回酒店,9 点准时出发去工作。这是我至今为止最短的拍摄经历。  最长的拍摄经历是 13 年。我是在广州美术学院读书的,2001 年我拍摄了广州石室教堂的第一张照片,还是黑白的。之后一直拍摄到现在,亲历着教堂的一路变化,最终和教堂的甘主教成了朋友。 (图:中国最后的古堡教堂—山西晋城市泽州县大箕·圣母玫瑰堂,教堂修建在一块高台巨石之上,教堂、房舍浑然一体,雄壮的气势与山地本身的朴拙形成强烈反差。) Q:谈谈最让你感动的拍摄经历。 A:最感动的拍摄经历是在拍摄中国最后一个古堡教堂《山西泽州县大箕古堡·圣母玫瑰堂》的过程中。在泽州县大箕镇下河村以南的一个山岗上,我拍到了中国最后一个古堡教堂“圣母玫瑰堂”。它修建在一块高台巨石之上,教堂、房舍浑然一体,雄壮的气势与山地本身的朴拙形成强烈反差。这个古堡本身有 300 多年历史,当年意大利神父买下这个村寨以后,于 1902 年把教堂建成,现在这座教堂是晋城市文物保护单位。这幅作品发表后在社会引起了很大关注。 (图:山西泽州县大箕古堡·圣母玫瑰堂的杨忠义神父,是一位睿智的老人。) 教堂的神父杨忠义 1928 年出生于晋城,精通拉丁文。杨忠义神父经历过 20 年劳改,那时候他就是 “牛鬼蛇神”的“神”,必须挂牌子扫大街。后来做会计,帮大家记工分。他是村里人敬重的文化人。他的眼里没有愁苦老人那种特有的阴霾,很亮。他至今还记得一心想嫁给他的姑娘。但是神父是要全心全意奉献给天主的,不能结婚,没有家庭,教会就是他的家。她去世后,他是主持葬礼的人。我是 2008 年通过书信联系上杨神父之后才去实地拍摄的,后来电影《白银帝国》到此处取过景。 Q:听说有一次拍摄你没有地方休息,就栖身于老教堂中? A:当时在山西,因为第二天准备上山朝圣,天不亮就要出发。为了不错过行程,我就决定在教堂过夜。深夜感觉很恐怖,教堂本来是就是上帝的居所嘛。我整晚都是戴着帽子抱着背包在睡袋里睡的,希望在更多的包围中找到安全感。夜晚各种声音很清晰,阴冷潮湿的空气中闻到悠悠的醋味,因为教堂附近就有个醋厂。我思考为什么要来到这里?我做这些有什么意义?有没有人在远方想念着我?其实都没有答案。左思右想,不知不觉,迷迷糊糊就听到嘈杂的脚步声。天还没亮,就陆续有人来集合。这应该是唯一也是最后一次投宿教堂吧。 “我的拍摄从美学出发” Q:拍摄教堂需要获得教堂管理人员的许可吗? A:国内教堂大致分为三种状况。第一种:教堂已经改变性质,成为城市名片旅游景点。例如哈尔滨圣索菲亚大教堂,修复后作为哈尔滨市建筑艺术馆向公众开放,票价 10 元。德国古堡式基督教堂—青岛国际礼拜堂也向公众开放,票价7元,可以随时拍摄。最好玩的就是日本人在大连友好广场 1907 年建造的大连基督教会堂,现在已经成了全国唯一开在教堂中的肯德基餐厅。第二种:教堂已经废弃。例如浙江嘉兴的圣母显灵堂、吉林德惠的东正教堂、开封天主教河南总修院基本属于闲置状况,只要能够找到,拍摄起来都很容易。但是寻找会比较难。第三种:教堂还有宗教功能。这种情况是比较麻烦的。因为教堂理论上是对公众开放的,但是实际上管理是非常严格的,只允许教徒进入。在北京、上海等大城市,有些教堂在规定的时间只允许外国人进入。例如上海的国际礼拜堂、北京的东交民巷天主堂。这一类的教堂拍摄非常难。就算申请都不一定能进。 (图:河南开封总修院,其建筑外观为中国传统古典式青瓦大屋顶,门窗等为西方式样,曾经是一所专门培养天主教中国神职人员的特殊高级学校。) 在港澳台地区,管理又不一样。除了个别修女会的教堂,基本全部对公众免费开放。保护的状况也非常好。拍摄会非常顺利。 Q:你在拍摄教堂的时候需要和神父们打交道吗? A:我拍摄教堂是从建筑、历史和美学的角度出发的。不涉及宗教,所以我的作品大部分都没有人。不过在这个研究的过程中得到了许多神父、修女、主教的帮助,并且成了朋友。在接触的过程中有聊天、收集历史资料,但没有正式的采访提纲。嘉兴圣母显灵堂是位于浙江省嘉兴市的著名大型天主教堂遗址,位于嘉兴市中心紫阳街沈家弄。教堂在“破四旧”中被毁坏,至今没有修复。我去的清晨正好有一个老人在教堂的废墟里练太极拳。这张也是我最喜欢的作品之一,充满了人情味。 (图:嘉兴圣母显灵堂是一座大型天主教堂遗址,教堂在“破四旧”中被毁坏,至今没有修复。陈小铁去拍照的那个清晨正好有一个老人在教堂废墟里练太极。这张也是陈小铁最喜欢的作品之一,充满了人情味。) 我讲个有趣的经历。澳门圣家辣堂位于圣罗撒女子中学内,属于修女院专属的教堂,澳门唯一不对外开放的教堂,只能从远处看到十字架屋顶,我数次去澳门都未能如愿。最后一次我下定决定在门口蹲守,许久有一个戴着眼镜的慈祥老奶奶买菜归来,询问我来意之后热情地带我参观了一遍,聊天中得知她是这里的修女,一生都献给了教会。我终于完成了澳门的拍摄任务。 (图:澳门主教座堂(又称圣母圣诞堂,澳门天主教最高管理机构所在地)的彩色玻璃。) Q:在研究中国教堂风格的过程中,你有什么有趣的发现? A:中国的折中主义风格圣堂非常普遍。传教士在沿海一带为了化解当时人们对基督教普遍的排斥,开始动脑筋琢磨形式上的变化,当时所建的礼拜堂在屋顶的装饰上有许多中国式的小白塔,这是为了缓和佛教、道教信徒的反对而设的。另一些传教士开始仔细观察本地的传统建筑形式,然后在教堂上努力地加入这些元素,以一种很清晰的又是很合逻辑的符号表达出来,这样教堂看上去就有很浓的乡土气息,能够很自然地和周围民居融为一体。 (图:最具中国民族特色的木结构教堂—大理天主教堂,白族的特色“白”与西方的拱窗紧密结合。) 中国的教堂还具有地域性的特点,越靠近沿海地区,越接近纯欧式的建筑样式;越接近内陆,教堂风格越传统。《上海圣依纳爵堂》和《大理古城圣三堂》是我的作品当中对比最为强烈的两幅,前者是典型的哥特式双尖顶风格的砖石结构建筑,后者则是极具中国民族特色的木结构教堂。因为上海是很早就对外开放的城市,中外交流频密,对欧式建筑自然也容易接受。而在较为闭塞的云南少数民族地区,教堂要想被当地人接受,只能融入本土风格,这种“本土化”特征在国内众多教堂建筑中都有所体现。 (图:摄影师陈小铁,2002 年摄于广州石室大教堂前。) (责任编辑:陶一) ...

    设计故事 2020-03-08 1288

  • 人物访谈 | 感动常在——专访空间魔法师朱国庆

    人物访谈 | 感动常在——专访空间魔法师朱国庆

    朱国庆“空间魔法师” 感动自己 朱国庆,从小就特立独行,喜欢站在与别人不同的角度思考问题。从事室内设计行业之后,他享受自己表达的思想以及创造的作品散发出的与众不同的感觉。 没有规划的人生是拼图,有规划的人生是蓝图。无疑,朱国庆的人生属于后者。朱国庆一开始就创办了自己的设计工作室,他坚信只有自己承担每一个项目,才能真正吸取成功和失败的经验与教训,品尝挫折和机遇的苦与乐。这期间让他感触颇深也收获良多的就是在偶然的机遇下加入到上海璞丽酒店的设计工作组的经历。 这个设计工作组是由好几个设计团队组成,工作上有明确的分工。风格格调上由印尼设计师JAYA把控,概念设计是澳洲的LAYAN,灯光设计是澳洲FLAMMING BEACON。深化和软装由金螳螂承包,然后安排了一个包括朱国庆、陶鹏、朱平等5名设计师在内的中方设计团队。"不得不说,一个好的设计理念可以影响到每一个参与其中的人的人生观和价值观。璞丽之后,我坚定了走个人特色的设计道路。"朱国庆说。 朱国庆的设计以现代、简约、时尚、个性为主,并擅长变化空间的不同形态。用他自己的话说就是:就像表演中的魔术一样。设计师有三种境界,第一种境界是设计的作品能够感动自己,第二种境界是设计的作品能够感动客户,第三种境界是设计师能够和客户一起改变空间,呈现空间魔术。朱国庆一直坚持用实践和理念向着这个目标努力前行。 初时也非一腔热血,今日依然细水长流,这是朱国庆工作和生活上最真实的写照。朱国庆认为,设计本身就是一种很不错的生活,设计是一种比较特别的工作,在创造收入的同时也体验着精神上的乐趣。所以,设计不单单是他的工作,也是他的一个爱好,更是他人生的一种休闲方式。 "对于我或者很多设计师来说,重要的不是实现了多大的经济效益,而是从设计中是否体验到了,这才是人生的乐趣。" "有时设计师就像一个镜面,他真实地反应了每一个项目委托人的各种情绪。表面上设计师充满了个性,实际上,设计师是见惯了潮人奇事之后的淡然处之。"朱国庆说,"唯一相同的是,每一份设计的背后,都有一些值得珍藏的故事。故事的内容有酸、有甜、有苦、有辣,故事里的人也是社会的一个缩影。也许体验这个过程的酸甜苦辣成为了我设计工作中的乐趣,从中完善自己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 (图:上海璞丽酒店) 感动客户 在经历的上百份设计案例中,遇到过完完整整将设计进行到底的经历,也有经历各种各样阻力之后半路夭折的过往之后,朱国庆已经形成一套自己的设计特色。他擅长用灵感装扮空间,表达出各种不可思议的空间效果。这与他的设计灵感与理念密不可分,"灵感永远来自于生活,就如同人生中我喜欢走不寻常的路,设计中喜欢做不寻常的设计。" 设计师一定要正确定位自己的职业,适时启发并捕捉灵感。朱国庆的设计灵感并不是靠漫无边际的凭空想象,"前提是需要为自己的项目找到一个合适的理念。"能够契合客户的想法,创造出让客户为之感动的空间。 以他独立完成的阿尔特精致酒店 (ART boutique Hotel)——全国首家以艺术设计为主题的酒店为例。酒店共18层,除去办公、餐厅以及会议空间外,大堂以及客房空间约5000平方米。朱国庆给’她’定义的理念就是艺术多样化的体验,项目设计立足——特色化、人性化两个要素展开。他将现代、欧式、中式等各种设计风格的元素,有机地结合到这个项目中,进而以个性时尚的表达手法贯穿始终。 在这个酒店的设计中,朱国庆将主题内容定调为"艺术",也就是英文"ART",然后围绕这一内涵展开特色化的设计,分别赋予了其中6层的客房6种不同的与"艺术"有关的主题。为切合酒店主题,每一层的装饰风格都大有不同。比如:07层,摄影——黑白色的主基调,带有些许怀旧,是能够让人保持淡定、整理思绪的空间;08层,绘画——色彩交融的天地,可以自我放松,感受心灵的愉快;09层,舞蹈——圆形之美的空间,个性十足的完美居家;10层,音乐——新文化背景下融合的古典情节,一抹蓝光让人仿佛置身乐之都;11层,建筑——造型奇特的多变世界,又不失大气、沉稳,巧夺天工;12层,文学——时尚的中式,文字的魅力穿越古今。 "好的作品,是在不同思维下出现的不同个性化设计元素,然后所有的个性元素却又在同时表达一个相同的宏观设计理念。"朱国庆结合客户的经营理念打造出一个适合各年龄段、拥有相对较高品位、懂得享受生活的人群喜爱的酒店品牌。 如果说阿尔特精致酒店是朱国庆的得意之作,那么"虾满堂"餐饮连锁店就是他的最新力作,该餐饮空间的设计在大面积保留了建筑的原始面貌,桌椅都使用了未经化学处理的原生态材质。"低碳的理念就是,如何在达到预期设计效果的前提下,选择最经济的手法和方式,省工、省力、省时地完成目标。" (图:阿尔特精致酒店) 改变观念 "对设计师来说,每一份设计就是一个作品。对客户来说,每一份设计就是一个梦想。"在朱国庆心中,走进客户的思维,成就他的一个愿望,这就是设计。设计的时候,要"像对待你自己的房子那样,对待你的每一个设计项目。你就会用心体会到其中的一切。" 所以在开始一个方案之前,朱国庆不会先表达自己的设计意愿,而是更倾向于倾听客户的心声,"通常我喜欢客户充分表达自己的需求、喜好、习惯等各种细节。"他认为每个客户在表达自己装修愿望的时候,就是在向往一种更美好生活。我们为什么要买房装修?就是为了更接近自己喜欢的生活。朱国庆很享受业主对他的叙述,"我觉得能作为一个倾听者,是一种幸福。"而这也有益于他能正确理解客户的需求。 朱国庆认为作为一名设计师,在充分理解了客户的精神层面的想法之后,需要进行整理、优化。对客户美好愿望充分给予支持的同时,也要用自己专业范围之内的知识加以补充或者修正。最后,设计师能够从自己的角度出发,表达出对这个项目的认识和期望,最好能够以整套设计图的形式呈现。这样往往会给客户带来新鲜感,甚至激发客户潜在的愿望。空间设计就好比魔术表演,朱国庆以自己独特的设计手法,配合客户的设计愿望,创造出一个个不一样的空间,使人们在这个空间能感觉到"空间魔术"的魅力。 从事室内设计十余年,朱国庆这一路走的并不是坦途。压力,存在;困难,也存在。朱国庆认为:"做任何事情都会有压力,人生没有了压力,就好比世界失去了摩擦力。一个没有摩擦力的世界,所有物体都平静而均匀地、无止境地运行着。看似安详和谐,其实也就失去了变化的乐趣。" 朱国庆认为最大挑战和困难都来源于客户,如果客户对设计这项工作乃至整个设计发展趋势的理解与他是相悖的,他的工作就会有很大的阻力。通常出现这样的情况,朱国庆偏向于选择更先进的理念。"我们设计工作者有这个义务,把国内普遍存在的对设计的落后观念进行升级。一个人的力量可能是微小的,不过如果年轻一代的设计师能从我做起,我相信不久的将来,国内设计界的大环境会充满了活力,那时我们这一代的设计师才会有更广阔的发展空间。" (图:虾满堂) 设计师简介: 朱国庆,MC时尚空间设计总监,擅长变化空间的不同形态。他认为在舞台上,魔术师们用道具魔法盒创造了各种不可思议的表演,惊艳了观众;在建筑和空间领域,设计师们用灵感表达着各种不可思议的效果,感动了使用者。"其实,在设计师们的内心,也藏着这样一个神奇的Magic Box。"朱国庆说,"我希望有一天,进入我设计的空间里的每一个人都能感觉到:这就是’空间魔术师’朱国庆(Michael)的设计理念。"  (责任编辑:陶一) ...

    设计故事 2020-03-08 840

  • 人物访谈 | 朱玉晓:设计师,路在何方!

    人物访谈 | 朱玉晓:设计师,路在何方!

    (图:2013金堂奖获奖设计师 朱玉晓) 朱玉晓对演员这个身份只是简单的说到,“拍戏只是我人生的一次意外,人生会有很多个意外”于是乎就跨界著名导演于燕执导,著名演员海顿主演的《尖刀出鞘》,现已在北京影视频道黄金档播出,收视数据已攀升至第一名! (图:2013金堂奖获奖设计师 朱玉晓) 朱玉晓简介: 著名独立室内建筑设计师朱玉晓为亚洲当今设计业界的独特人物,为人不羁挑剔,作品多元无常。跨足建筑、工业设计、产品设计、空间设计,影视作品,被誉为 “具有时代性的变化派设计鬼才”!其惊艳、破旧立新又极具视觉震撼力的作品,一再打破现有的设计模式,衍生出无限的变性空间,倡导"观念决定一切! 2013金堂奖十佳休闲空间获奖作品 《香龄定制—“茧”会所》 虽然在观念上“茧”是极具东方意蕴的元素,但是设计师没有拘泥于传统意象中,而是用稍许前卫的空间形式来表达。用全新的,与时俱进的现代材料重塑一个当下的“茧”的空间。力图在自然与人类之间找到一种意识形态上统一,从而表达对于“重生”的顿悟和深刻理解。 朱玉晓新作:《茧-time》 所有单色想象对比着后来华丽怎样的惊赞。 所有的流动与混沌缠绕着怎样的想象。 所有的想象,也是一把双刃。 给你的那些逝去的枯萎的现在的鲜活的以及关于未来的循环。 归虚幻,还现实。 未出生,便活于未世。 时间 生的未世。 (本案例图片来自正觉国际) (责任编辑:徐馨) ...

    设计故事 2020-03-08 1173

  • 人物访谈 | 余静赣:让艺术承载生活的需求

    人物访谈 | 余静赣:让艺术承载生活的需求

    余静赣:广州艺邦投资股份有限集团公司董事长 2014年7月19日,广州艺邦投资股份有限集团公司董事长余静赣创办的余工美术馆在历经半年多的筹备后,正式开幕。相对于大部分以收集、保存、展览和研究美术作品的美术馆,以致力于推广世界知名设计理念和哲学的余工美术馆可谓开创先河。一位功成名就的设计师,为什么会开创美术馆?他对设计和艺术的联系有着怎样的理解?怀着好奇的心理我们专访了余静赣。   Q:作为设计师和设计公司管理者,您为什么会想到要创办一家美术馆?   公司成立至今,已经拥有四个品牌:三星装饰、星艺装饰、华浔装饰、名匠装饰,都是主营家装。做家装最主要是做心情,只有令客户满意,心情愉悦,才是成功的设计。但很多客户自己也很茫然,不知道自己的需求,而一般的设计师由于缺乏生活经验和清晰的设计追求,也不能很好地引导客户,最终的结果是一味模仿外国设计,很难发挥自己的创造性思维。这种设计现状迫使我思考:未来的装修趋势是什么。有些人说是轻装修重装饰,我觉得还不止于此,应该是艺术装饰。因此,我才到江西创办艺术学校,现在创办美术馆也是这个思路的延续。   Q:您是2003年创办江西丰良艺术学院的。从那时起您就有了对未来装修趋势是艺术装饰的预测?   是的。这也许跟我的个人性格有关,觉得做事情要超前思考,步步为营。艺术跟哲学、科学、宗教一样,是人类追求的最高境界。在这些境界中,材料、细节等设计强调的元素都不重要了。在比较艺术作品的时候,不是从材料、细节去做评判,泥巴做的艺术品有可能比大理石做的艺术品更有艺术性,而粗犷的雕塑也可能比精雕细琢的雕塑更精妙。艺术装饰是超越了风格,跳过了软装,让艺术承载生活的需求,直达人类需求的最高境界。   Q:设计师如何才能离艺术近一些?   从教育的角度来说,很多城市里的高校都找我合作,但我最终选择到江西农村创办学校,是考虑到艺术跟自然有着密切的关系。世界上前100名的大学,大概有三分之二是远离城市。我在十几万亩的土地上,除了建立起学校外,还建立了很多雕刻村、水彩村,汇聚成一个艺术村,令学生感受到浓厚的艺术氛围。由于定位在乡村艺术教学,学校只设三个专业:乡村建筑学、乡村艺术学、水彩学,学生每天的课程不是学施工图、线条、结构、材料、节点、工艺,而是画水彩、做手工,真正培养艺术人才。   从公司发展的角度来说,我们开设了很多家艺术公司,将把四个公司的功能都往艺术装饰方面带,强调做装修送艺术的理念,为艺术进入普通老百姓家庭提供连接的桥梁。   Q:余工美术馆接下来又会如何和艺术发生联系?   余工美术馆不像其他美术馆展览油画、水彩画等艺术作品,而是从空间设计、艺术哲学的角度,是展示一种设计思想。我们不是把现成的作品拿来展览,而是强调创作的过程。可能会根据不同的展览内容,馆内会作重新装修,因为思想需要一个框,而空间就是框,思想需要用空间去表达和凸显。另外,我们会对设计思潮进行研究和预测,以确保每一次展览都能传播先进的设计理念。我希望我们的展览能引导消费走向,引导设计潮流。   Q:谈谈您本次的展览。为什么高校建筑如此吸引您而成为您创作的主题?   首先因为我的建筑取向是乡村建筑,而我选取的高校建筑都是在乡村。其次是在学校创办之初,由于中国没有类似的高校办学经验可以借鉴,很茫然,所以就到遍访考察了国外名校以取经问道。近10年来,我走访了牛津、剑桥、哈佛、麻省理工、洪堡大学、东京大学等近百所校园,边走访边速写。在这个过程中,受这些名校建筑浓郁的自然人文精神的启发,开始思考“天、地、人、神”等因素与校园建筑的关联,以及这些建筑对教育所产生的积极影响,将这些思考运用在艺术学校的办学实践中,也体现在绘画上。这次展览的作品除了画作,还有在国外写生和在国外美术馆现场创作的影像资料,这样可以从多方面令观众走近艺术、了解艺术。 编辑:张丽芳 ...

    设计故事 2020-03-08 949

  • 人物访谈 | 吴文粒:让身心放松 从休闲中获取设计养分

    人物访谈 | 吴文粒:让身心放松 从休闲中获取设计养分

    深圳盘石设计设计总监——吴文粒   记者:您从事设计工作多年,您最大的收获是什么? 吴文粒:从事设计十多年来,最大的收获是客户对团队的高度认可。并与盘石团队共同发展成长,我们很感激这些客户。其次就是盘石的发展,就是认识了很多的朋友,有设计界,有广告策划界,有设计媒体圈……,认识的朋友,给了我很多的支持及衷心忠心的建议,使盘石的团队在不断的发展壮大。 记者:您的作品以房地产售楼处和样板间居多,关于此类空间的设计您有哪些心得? 吴文粒:其实不仅仅是售楼处及样板间这两种地产项目,包括会所及餐饮空间我们也做过很多,比如去年设计的深圳的顺意号茶馆。但归根结底,都属于商业空间设计。商业空间的项目的关键,就是要注重对消费者心理的把握,研究消费者的行为消费习惯。通过看书,与投资方交通,与消费者交流的形式,了解消费心理,将沟通所了解到的信息,通过设计的手法表现出来。 记者:您在设计中,如何让空间的商业价值最大化? 吴文粒:盘石是集室内设计及软装设计于一体的设计公司,当一个项目的设计及软装摆场完成后,并不意味着一个项目的结束,正是一个项目的开始。项目设计工作完成后,我们会邀请资深摄影师,对项目进行拍摄,并配合客户,对项目通过平面媒体、网络媒体及手机媒体进行宣传,最大功能的展现,让甲方的目标客户能看到。这就是增加我们设计的附加值,同时也将空间的商业价值最大化。         记者:您通常怎样获取设计灵感? 吴文粒:一是与朋友的沟通交流,二是通过国外游学,看有传统文化历史痕迹的建筑与设计,同时也会看新锐的设计项目,通过游学的方式,让自己获取灵感。在国内的时候,我会经常与设计同行组成球队一起去打高尔夫,让自己身心放松,获取灵感。 记者:您觉得设计师的社会责任感是什么? 吴文粒:自己在逐步成长的同时,我也希望能培养更多的对设计有兴趣的新人。在我小时候,父亲为了让我和哥哥学习画画,在教育我们的同时,为了让更多的小伙伴能一同学习,所以办了一个公益项目——“雅粒画室”。几十年来,“雅粒画室”己经培养不少的学生上了进入国内著名的美术学院深造,也有不少成为室内设计行业的成功设计师了。“雅粒画室”的传统到我这一代,我一定会坚持通过画室,来培养更多的对美术感兴趣的同学。所以,培养新人,就是作为设计师的社会责任。 记者:您作为今年“大师选助手”的专业评审团成员之一,您对参赛选手有哪些建议? 吴文粒:设计行业的“大师选助手”,有些类似于娱乐界的“中国好声音”,知名音乐人选取自己认为有潜力的的学生,培养他们发展成为知名的歌手或音乐人。而“大师选助手”就是一个草根阶层能快速直接接触大师的一个最直接的平台。可能平时要五年十年才总结出来的经验及设计水平,通过这样一个机会,近距离的接触,一年或二年即可学到。所以希望选手们能尽自己最大的努力,向大家展示自己最优秀的一面。       设计师简介: 吴文粒先生现为米兰理工大学国际室内设计学院在读硕士,资深商业空间设计师,深圳市盘石室内设计有限公司、深圳室内设计师协会理事单位,(HRD)董事长、设计总监,美国加州市政府颁发的“杰出设计师”称号,美国美亚记者协会颁发的“最受欢迎设计师”称号,荣获INTERIOR DESIGN CHINA“2013-2014中国室内设计年度封面人物”大中华区十佳会所设计师,年度最佳室内设计师,中国建筑学会室内设计分会会员,中华室内设计网战略合作伙伴,从事设计十多年,致力于样板房、会所、别墅、酒店、商业空间等各项设计。借此采访,吴文粒先生与我们分享了他与设计的故事。 采访/文:Echo ...

    设计故事 2020-03-08 860

«...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 »